顯示具有 巴黎態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巴黎態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5月12日

法國女人的優雅是什麼?

法國女人是世界上公認最懂得什麼是優雅的女人,衣著優雅、行為優雅、連思考都優雅,但「優雅」其實是個很抽象的風格和意念。

今天在一部講述高級內衣工作室的日劇裡看到一句話,讓安朵對優雅這件事有了深一層體會。劇中極熟齡(約莫45-50歲左右)但穿著行為總是迷人優雅的工作室創辦人也是設計師這樣說:「每一個女人總有一天會年華老去,然後一定會回頭來追尋優雅的氛圍」。聽到這句話時,安朵腦中浮現的是法國女人。



在任何年紀的法國女人身上,你總是能嗅到跟感受到不同的優雅氛圍,這種特質雖然跟她們簡單別致的打扮有關,但很多其實是從內在散發出來的(安朵一直相信女人的打扮模樣來自她們的想法和性格)。法國人眼中,女人的魅力,絕不能只靠美好身材和精心打扮,腦袋裡的思考和心裡懷抱的態度,會決定她們的迷人度,「優雅」就是這樣散發出來的,「優雅」也因此成了她們最好的保鮮劑,這或許就是法國女人老了卻依舊充滿魅力的秘訣。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女人年華老去時會回頭追尋優雅」這個說法。當然,不是每個熟齡女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不然我們就不會老是在街上看到想把自己打扮成可愛青春少女的高齡女人了!

P.S.
優雅不見得是好事

安朵身處的圈子裡,優雅很多時後並不是討喜和正向的。打扮優雅,有時一不小心就會成了保守和無趣;言行太優雅,很容易被冠上拘謹或做作。當周遭朋友帶著開玩笑語氣說「你們這些巴黎回來的人真的很在意優雅這件事!」時,挖苦的意味多於讚美,不敢苟同的態度也絕對高於認同!

2016年1月30日

法國人愛熟女


最近有部日劇叫「年齡歧視」,講的是日本社會和職場上,年齡越大的女人價值越低,尤其是單身又熟齡的女人,年齡大的女人在公司裡經常會遭男同事各種壞對待和歧視,令人驚訝的是劇情裡在我看來樣貌還不錯、年齡也不過30多的女職員也都已被列入歧視之列!這不禁讓我很想跟大家聊聊在法國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現象。
法國男人一向愛熟女(熟女等同人生經驗豐富的女人),因為他們覺得女人年過35歲才開始變得有意思,相處起來也比較有趣!的確,在巴黎我看過不少實例,最經典的例子是一個65歲的女藝術家和40歲的古董商男友。法國歷史上也相當多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男人仰慕熟女、高齡女人交年輕男友的知名例子。18世紀巴黎有名的交際花Ninon de L'Enclos終生未婚卻愛情不斷,她最後一段戀情發生在她72 歲時,對方是20出頭的貴族。一生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法國知名女作喬治桑60歲時有了生命中最後一位情人,他當時才38歲。服裝設計大師可可香奈兒也是一生愛情未斷,二次大戰期間,在她57歲那年還曾經因為跟比他年輕很多的納粹份子有過一段情,戰後還因此被審訊。

法國人贊許和推崇熟女來絕對和文化價值有關(這點我們可能比較接近日本社會),對他們來說一個女人的腦袋裡裝多少東西、個性是否獨特、話語是否有趣和比外表重要,因為他們在乎生活的意義遠勝過其他,而生活就是能不能「相處」和「在一起」,這種青睞熟女的氛圍應該就是法國年輕少女也打扮得簡單優雅(對我們來說可能有點成熟),在巴黎街頭上不容易看到甜美可愛裝扮的原因吧!

2015年10月1日

法國人很愛講話?

法國人很愛講話?這是真的,但與其說
他們愛講話,安朵會用他們很能聊天也熱愛討論來形容,而且,安朵挺喜歡法國人這種特質!解釋原因前,先舉幾個安朵這陣子在巴黎的經驗。



兩週前安朵在台灣的朋友一家子來歐洲旅行,他們借住在一對剛剛從紐約移居來巴黎的朋友家裡,當晚這對朋友準備了很多豐富的菜餚和酒招待大家,安朵在台灣從事音樂工作的朋友也邀請了她在巴黎一個音樂圈的法國朋友加入我們,就這樣,分別來自不同國家和背景的六七個人(長居紐約的那對朋友,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英國)吃了一頓對談挺豐富的晚餐,聊法國西北邊城市南特(
Nantes)的機器大象、聊他們音樂圈的趣事,剛剛搬來法國的友人還好奇的問起法國人對拿破崙想法,去過台灣幾次的法國朋友用了相當奇妙且意外貼切的方式,舉了台灣人對蔣介石的看法來和拿破崙在法國人心目中的想法做對比。那是個開心且充實的夜晚!

前幾天和兩個法國當地朋友到現在巴黎挺受歡迎的時尚設計中心(Cité de la mode et du design的頂樓露天酒吧 Moon Roof碰面(安朵挺喜歡 Moon Roof 「月亮屋頂」這個名字,那天真的看到又圓又亮的月亮),和跟我們坐同桌的兩個法國人聊了起來,從他們剛剛去參加的威士忌沙龍課程、到法國酒、到北歐和東歐旅行、到朋友在當地買的有機保養品、還包括他們觀察到的瑞典男女的互動關係,就這樣一群不相識的人暢談了三個小時,安朵也意外聽到很多有趣的資訊和想法。

昨天到一家很有歷史的蠟燭店和四姑姑推薦的藥草店探訪(四姑姑的店裡有安朵很愛的這家藥草店的藥草茶喔,不過好像是隱藏版的),蠟燭店氣質很好的男店長和藥草店氣定神閒的法國阿姨在安朵東問西問一堆問題後(老實說剛開始其實挺擔心可能不買東西,他們會覺得佔用他們的銷售時間),不厭其煩的拿出各種蠟燭或藥草油,詳細解釋蠟燭的命名的故事、香味、藥草的功能等,也聊起為何我對他們的東西感到好奇,在他們身上安朵深深感受到他們對自家產品的熱情和樂於分享的強烈意願。

不厭其煩的舉了幾個例子,想告訴大家的是,別把法國人不論在工作上或休閒時刻花很多時間討論或聊天的習慣用「拖延」或「浪費時間」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他們這種對各種話題或自己從事的專業充滿熱情和好奇,也願意花時間分享和溝通的特質,造就了法國很多領域的深厚和不可取代。


可能還是會有人疑惑,在台灣,誰有那麼多「法國」時間這樣閒耗消磨啊,但說真的,當我們聚餐完趕著回家休息,大概也都是窩着看電視上網,生產東西或賣東西只想着快快賣出去多賺點錢,或許幾年內東西大賣品牌大紅,但幾年後又快速的在激烈競爭下從市場消失。當然,安朵也理解,在台灣一切講究效率和分秒必爭的環境裡,這種多聊聊的習慣只能偶爾或部分實現,但何妨有時稍稍停下來試試法國人多聊多分享的生活或工作方式,改變一下「不必想過多拼命往前衝」的習慣,或許會發現,生活更有意思,工作更有想法和動機呢!

2015年3月30日

法國男人沒擔當


那天在巴黎郊區的一個活動和一對法國母女同桌共進午餐,媽媽優雅但十分冷淡沈默,三十多歲的女兒 Natlie 是個文化協會的企劃人員,健談但卻有著十分典型法國女人勇於表達想法但充滿批判性的作風。我們聊著聊著談到了新一輩法國男女的關係,她直接的表達現代法國女性對於男女角色界定的困惑。


因為法國對男孩女孩的教育從小跟我們不同,他們不用男孩該怎樣(勇敢、堅強、將來要承擔責任等),女孩該怎麼做(溫柔、可愛、順從、不隨意表露想法)的標準去教育小孩,他們一視同仁對待男孩女孩,所以法國男教具陰性特質,他們比台灣男人細膩敏感,對生活有較多熱愛和感動,也因此比較浪漫體貼,加上他們認為男女平等,對女人較尊重。所以跟法國男人一起時會覺得較有趣而愉悅。但相對的,因為從小被灌輸男孩女孩是一樣的態度,法國男人也不認為承擔家計扶養妻小是男人必要的責任,大都時候他們覺得家庭收入、支出和家務事夫妻該共同承擔的,甚至不少法國男人覺得老婆能力較好就由老婆承擔多些。

問題就是這樣來的,同桌的法國女生說,因為這種從小一視同仁的文化,所以男生該怎樣,女生該怎樣其實界限和定義越來越模糊,也因此,跟法國男人在一起常常覺得辛苦,凡是得自己撐著,工作也得優秀努力,在家也得扮演賢妻良母(她們有時也嚮往只要單純照顧好小孩家庭,不用為工作生計承受壓力吧!)。因為大多數法國男人沒有肩膀可靠,因為他們不覺得這是只有男人應該承擔的角色,但在他們古老的故事和傳統裡仍有充滿堅毅特質和有承擔的男性英雄形象,她們也時時在盼著有這樣的英雄出現在她們生活裡(安朵發現或許古今中外的女人內心都需要依靠和被呵護照顧的本質,即便強悍自主如法國女人),但法國男人總是優柔寡斷、沒決斷力也很難勇於承擔。

很自然的,Natalie 問起台灣男生,安朵說,台灣男人比較上較有肩膀,大多數台灣男人覺得賺錢養家照顧妻小的生活無虞,包括照顧父母,是他們的責任,安朵也因她的問題發現,台灣對男孩女孩的教育從小是明確且有不同規則和標準的。但這真的比法國男人好?安朵最後告訴 Natalie,台灣男人有擔當,台灣的男女角色的確較分明,但細膩有趣可以一起享受生活的台灣男人比法國男人真的少很多,因為當他們要承擔時就得忙碌的為生活奔波,加上從小的教育教導男生要堅毅、專心於工作,且要克制自己的軟弱與感受,因此台灣男人總是比較不擅長表達或不懂生活情趣,因為大量的責任和工作已經將他們的時間塞滿,怎麼期待他們有剩餘的精力和心情風花雪月或自在的培養興趣和享受生活?

安朵和 Natalie 的結論是(經過這討論比較,或許 Natalie 會對於自己扮演法國女人角色的艱難較釋懷吧!),這是一種選擇,妳想要什麼妳就選擇哪種男人,依靠和穩定對妳來說比較重要,那台灣男人或許真的是首選(因為聽說日本和韓國男人相較之下十分大男人,沒台灣男人體貼),但若妳不在乎跟男人共同承擔家計,但想一起擁有較自在愉悅的互動和生活,法國男人比較容易滿足這點,不過除了共同承擔家務,法國男人在很多生活瑣事常常是不太有耐心或不太願意幫忙解決的。

希望這篇與法國女人的真實對話,沒有破壞你們對法國男人的浪漫期待!


2014年8月7日

來巴黎前的六種心理準備

很多朋友興沖沖的第一次來到巴黎,總是才到一兩天就很困惑的問我〈通常還會帶著不太爽的情緒〉:“巴黎怎麼跟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是的,巴黎絕對不是只有浪漫和優雅,書裡寫的、電影裡演的巴黎,只是巴黎夢幻美好的一面,但巴黎的真實面比她的夢幻面更令人震懾,所以我一定得花點時間跟你們聊聊來巴黎前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

巴黎其實很髒!
愛乾淨的台灣人常常會被巴黎的髒和臭給驚嚇,說真的,我來到巴黎後才知道台灣有多乾淨!這裡頭最經典的其實是地鐵,不只看起來真的髒髒舊舊,味道也常常很不好聞,流浪漢留下的尿騷味和白種人、黑人、阿拉伯人各自有的獨特體味交雜,這種五味雜陳的極致常常會在夏天沒有空調的地鐵車廂裡達到巔峰,所以剛來巴黎很多人會好心提醒你“搭巴士會舒服很多“。

不過我漸漸發現這是巴黎人的“文化“之一,或許氣候乾燥,也或許是由來已久的習慣,巴黎人不那麼在乎“乾淨”這回事,也不像我們這麼愛洗澡。地鐵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部分巴黎人穿的衣服看起來總有點髒髒舊舊,有機會到他們家裡看看,有相當比例的巴黎人家裡也並不那麼整齊清潔,所以很多巴黎人身上的氣味並不如他們美麗的外表那麼迷人,法國的香水如此發達,絕對不是沒道理。〈星期五、六通常是巴黎最髒的時刻,因為周末的狂會製造很多垃圾、或嘔吐物,巴黎人週末只要不過冷很喜歡在戶外喝酒吃東西,又因為公廁很少,所以隨處尿尿很尋常,尤其是男人〉

但不要因為這樣拒絕搭地鐵,你會喪失深入了解巴黎生活的好機會。也不要因為這樣影響你來旅行的心情,就入境隨俗吧!回想一下“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裡頭那些讓人著迷嚮往的場景和氛圍除了巴黎獨特的文化,其實就是這種舊舊且不是那麼乾淨的細節營造出來的。

巴黎人很沒禮貌!
巴黎人的傲慢無禮或許已不是新聞,但得親身來體驗才知道感覺有多糟。舉幾個例吧!路上的行人迎面來,即使都快撞到了也不會稍微閃一下身〈通常是你自己閃〉,你真跟他說對不起,常常得到的是冷冷的回應,甚至是白眼;在店裡買東西結帳,稍不留神就會有人插隊,而且不乏穿著優雅的女人;店員的態度也得碰運氣,遇到不甘不願,從頭到尾冷淡臭臉的是家常便事,如果他不會說英文你不會說法文,那通常他們會更拒人於千里之外。巴黎人的沒禮貌嚇跑很多觀光客,連他們的市政府都很著急,去年夏天大力推“微笑”運動。

但其實在比較觀光客的區域大體上不會遇到太無禮的待遇,我也的確遇過不少很有禮貌的巴黎人。一樣要提醒你們,入境隨俗,法國人尤其是巴黎人自我意識很高,而且巴黎人本性是冷淡,他們關心自己更甚於別人,即使對待自己的同胞他們一樣沒禮貌沒心。來到巴黎不想被這種“無禮”破壞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遇到沒禮貌的人就用有禮貌的態度但表現得比他們更高傲跟強悍!而且別忘了據理以爭,巴黎人真的吃這套,但切記保持心平氣和。

註:根據統計,有禮貌的日本人有高度的巴黎不適應症,每年約有100個日本人因來到巴黎被無禮對待而患上“巴黎綜合症”,噁心、失眠、抽搐和不知所以的恐懼感,以及自卑和被羞辱感,嚴重的還有被迫害妄想和自殺傾向。

巴黎餐廳沒有服務可言!
延續沒禮貌這件事,在巴黎不要期待像在台灣、美國、日本或其他國家可以得到“賓如歸”的服務,尤其在餐廳用餐!最多人抱怨的就是“動作慢加上無禮”。有關無禮這回事,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至於動作慢吞吞這回事,我就得替巴黎人來點辯解了。吃飯尤其晚飯,對巴黎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這是他們和朋友或家人聚在一塊兒聊天的快樂時光,所以從餐前酒、前菜、主菜到飯後甜點和咖啡,不疾不徐的吃個三小時高談闊論很正常的,所以他們不趕,也不希望唏哩呼嚕草草飽腹,因為吃飯和討論是生活裡必要的享受。

所以習慣在一個半小時內把晚餐解決的我們(很多人甚至半小時就可結束),理所當然很難理解為何點個菜、上前菜和主菜或上主菜和甜點間、甚至連結帳都可以拖得這
麼冗長。來到巴黎吃飯,就得學會放慢腳步,不然就去麥當勞吃好了。當然,如果你實在無法忍受一般餐廳冷淡、沒禮貌的服務,星級餐廳或米其林推薦的餐廳就不會讓你受氣,但價格會稍高或很高。

巴黎的美食名過其實?
至於巴黎美食之都的稱譽是否名過其實,很多人可能牢騷很多。一來因為加入
歐盟後物價超高,吃頓像樣但不怎樣的晚飯至少至少25歐元,二來花了在台灣
可以吃到高級美食的價格卻吃到很不怎樣的菜,也難怪很多人發出質疑。但巴
黎真的有很多精緻美味的食物,只是大多數人總是跟著一般旅遊指南或胡亂在
觀光區〈像聖米歇爾區Saint Michel看似很巴黎的餐廳大都是座觀光客生意但口
味並不怎樣的餐廳〉挑家看起來很巴黎的餐廳,那肯定會覺得法國菜一點都不
怎樣,在巴黎,事先做好功課再去吃很重要,因為餐廳實在太多了!還有想吃
不錯的食物,價格就是這樣,低不到哪去!

巴黎其實沒什麼好玩?
可能因為一來到這裡就被臭味瀰漫的地鐵跟巴黎人的糟糕態度給搞壞心情,很
多人覺得巴黎根本沒大家說得那麼漂亮迷人,也很多人覺得巴黎沒有想像中有
趣。先把驚嚇跟怒氣按捺下來吧!還有千萬不要“趕”行程,不要為了跑完所
有重要觀光景點而忘了放慢腳步喝杯咖啡、看看街頭藝人的表演、或在大街小
巷裡好好的走路。巴黎的美要花時間優雅的體會,巴黎的好玩和有意思除了艾
菲爾鐵塔、龐畢度、聖母院、羅浮宮、奧塞美術館之外,其實隱藏在很多廊街
巷弄裡。〈不妨進我們“玩的”目錄看看我的巴黎好玩筆記!〉

巴黎根本不時尚?
我有不少朋友跑遍了巴黎的服裝鞋子店以後,問我到底哪裡買好看的東西,然後總會同時發出疑問:“巴黎不是時尚之都,怎麼店裡的東西看起來很不ok?”。有一個事是,想在巴黎買好看、質感又ok的服裝、包包或鞋,價格一定不低,所謂不低是,同樣台灣兩三千台幣可以買到的東西在這裡起碼要五六千台幣,甚至更高。另一個有關款式不怎樣的問題,我必須說,台灣人對服裝的喜好和巴黎人很不一樣,巴黎女人的優雅和時尚對台灣或亞洲女人來說真的太簡單、太單調了,尤其是色彩。

所以結論是,想來巴黎逛街買時尚,要嘛你就去買一定比台灣便宜的法國的名牌,要嘛就是得捨得花中高價位買真正很有巴黎風味的東西,要不就到Zara
H&M 這類台灣沒有的國際品牌連鎖店帶點價格實惠的時尚回家,更重要的是,你要能接受跟欣賞法國人簡單低調但卻真的很優雅的審美觀。

2012年12月10日

法國男人很娘?


那天和 Patricia 一起到協和廣場旁的美術館 Jeu de Paume 看完展覽,她硬拖著我去找雙男拖鞋。「幫 François 買嗎?妳會不會對男友太好,他常去你那住也就罷了,還幫他買拖鞋?」,我用相當嚴厲的口吻說。她的理由是:「巴黎灰塵很大妳知道的,所以地板走起來老一層灰,他來就穿著我那雙鑲著水晶的夾腳拖,妳知道看起來真的很怪,我受不了!那天我房東來修水槽,他居然也很自在的這樣穿著。」

我不能遏止的哈哈大笑,「那雙鞋對他來說不會太小嗎?而且,他自己不覺得這樣很娘嗎?」,因為我腦中不斷出現愛踢足球也愛打網球、其實長得也很男人François穿著那雙過小夾腳拖的怪模樣。「他根本不在乎,我每次說他時他還會裝出女人走路的樣子搞笑。」Patricia 的表情有點無奈但似乎也挺開心的。這件事再次證明了近日我們一致的觀察和結論:法國男人很娘!

我們第一次討論起這個話題是因為沛某天跟我們抱怨她年紀已不小的法國老公一直擔心自己不停發福,但每天晚餐後還是狂吃甜點,有時吃完了一塊淋滿香草奶油醬的  Fondant au Chocolat 不夠還會偷偷去冰箱拿個草苺口味的優乳。然後小斯也深有所感的說他 30出頭的老公只要每天晚餐後吃到好吃的甜點就會一臉滿足和幸福,法國男人愛死甜點這件事不分老少。但剛到這裡,第一次看到男人迷戀甜點如此之深時,身為台灣女人的我們都覺得很怪,因為台灣男人少有愛吃甜點,我還記得不少台灣男人和女人對於吃甜點這件事覺得是很娘的男人才會做的。

不只吃甜點這回事,上次到里昂旅行,其中一個法國男生在路邊小花園發現一叢盛開美的粉紅玫瑰花,他竟然蹲下身捧起花聞,帶著一臉迷醉的神情轉過頭問我們:「這花好美吧!」,我不知為何想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心裡疑惑著究竟他是男人還是女人?而且我聽過不少法國男人會做類似的事。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舉的例子裡的法國男人,性別傾向都是只愛女人不愛男人。

說這些行為是娘其實有點過分,因為是戴著從我們的文化和習慣眼鏡看這件事。如果要給一個比較中性的評語,就是法國男人陰性特質很強,他們對週遭人事物很敏感、容易感動、心思細膩、甚至不避諱遇到傷心事哭泣。很多數的法國男人愛文學也很能侃侃而談、他們也喜歡跟同性好友去旅行、他們以被認為是大男人主義為恥。

我很好奇是什麼造就了法國男人如此這般。「是從小的教養方式吧,法國父母養育小孩時不太在乎男孩要像個男孩,女孩要像個女孩,通常一視同仁。」Fiona 以她交過至少一打以上法國男友的經驗很篤定的這麼認為。

「男女平等這件事也很重要吧,法國男權女權平等讓男人變成如此吧。」,沛以她在台灣交過不少台灣男友,最後嫁了法國老公享受著無比幸福的經驗這麼說。但我也記得,有個法國男性友人告訴我,男女平等這件事如果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甚至美國,法國情況是最糟的。因為以政府單位和私人企業裡擔任重要職務的女性比例來說,法國遠遠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但或許相較於亞洲包括台灣,法國的情況又好多了。

不過這個法國男人也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論調,「法國男人的體型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男人算是矮小瘦弱的,這讓我們變得比較沒那麼有男子氣概吧!」,我聽完這說法先是一愣,覺得會不會太荒謬,後來想想也不無道理,強壯高大的男人會因為自恃體型而變得強勢跟逞勇好鬥,似乎也是挺有可能的。既然法國男人沒有過人的體魄,也就不敢對女人太囂張吧!

歷史上我們也看到法國男人的陰性特質遺傳自他們的有名的祖先。法國人在美食、時尚和建築的好品味其實要歸功於有太陽王之稱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他就是十足重外表、凡事執著於優雅精緻的男人,也因此在十七世紀替法國創造了無數跟美有關的驚喜和制度,讓其他國家甘拜下風死忠追隨。1676 年夏天他為了讓塞納河更具優雅氣息,用驚人的價格進口了好幾百隻白天鵝,放在皇后大道對面的小島上,讓前往凡爾賽宮的人一路都可看到賞心悅目的風景。據說當時這條河的汙染很嚴重,但天鵝從未少過,因為即使天鵝死了不少,這個堅持愛美的國王會下令再續添購新天鵝。在他跟西班牙公主的婚禮上,他鍾愛的製鞋大師雷斯塔吉替他製造出一雙讓人用東方絲綢做成讓人屏氣凝神的美鞋,國王開心得不得了,據說大喜之日當天他完全沉浸在穿這雙鞋的喜悅中,更甚於他對新娘注意。

但亞洲女人真的讚許法國男人這種特質嗎?我知道不少在這裡的亞洲女人很不屑法國男人這種「很像女人」的特質,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她們的理由是男人就要像個男人(可能習慣了父權社會,總覺得男人就是要大而化之才像男人,甚至寧願他們有點沙文!)。但也有不少厭倦了亞洲沙文豬的亞洲女人覺得法國男人真是正中她們的下懷,因為這樣的男人體貼、窩心,凡事讓女人三分,還會主動幫忙做家事帶小孩,還可以跟妳分享很多很細膩的感受,當然不包括他們因為感情豐富而老愛搞外遇,但我也不知道亞洲男人真的就比較少搞外遇嗎!

妳呢?很娘的男人妳愛嗎?

註:以上兩個有關路易十四的故事是參考 Joan DeJeanThe Essence of Style」一書


2011年12月10日

巴黎式Bobo

這篇文章會完整的讓大家知道真正的巴黎 bobo 到底是怎麼回事。進入正題前先給大家聽這首叫做 Les Bobos 的歌,這是法國知名歌手 Renaud 寫的,音樂影片裡你們可以看到很典型的巴黎 bobo 的樣子,歌詞則是諷刺又詼諧的描述了巴黎 bobo 的行為和生活,歌詞最後還說,他真的不太喜歡 bobo,但他卻也做一些跟 bobo 一樣的事,這其實代表了很多巴黎人對  bobo 的「經典態度!

剛到巴黎時就不斷聽到周圍的朋友在談論,哪個區現在變得很
 bobo,哪家餐廳是巴黎 bobo 很愛的,哪個很 bobo 的電影院和書店開張了。bobo 這個名詞雖然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流行,但顯然這個現象和這種族群仍存在全世界很多大都市裡持續發酵,還不斷轉變,這個多年前在雜誌社工作時大家很愛炒作的話題,又跳回我的生活。

我開始很好奇巴黎的 bobo 是怎麼一回事?到處問當地人和住這裡許久的亞洲人,問他們對巴黎 bobo 的看法。於是,我收到一本給大人看的、叫做「歡迎來到 Bobo 樂園」(Bienvenue à Boboland)的漫畫書,有個朋友很興奮傳給我一首法文歌 「Les Bobos」 的歌詞,然後另一個朋友拼命帶我去看巴黎很 bobo 的人在哪些很 bobo 的店吃早餐跟喝咖啡。

就因為這樣,我開始發現 bobo 這個字眼在巴黎人眼中和台灣、紐約有點不一樣,當巴黎人提到「bobo」,很多時候帶著貶損嘲諷意味,即使很多巴黎人心裡其實嚮往,而且也不自覺或多或少過著 bobo 的生活,但絕對沒人喜歡公開承認自己是 bobo

先給「bobo」下個「巴黎式」定義
布爾喬亞(Bourgeois)是有錢的人
波西米亞(Bohème)是不在乎未來、金錢和保障的人
 Bobo 是那些有錢但又不想跟典型的有錢人一樣的人

bobo 
這個字眼開始出現在巴黎就是當年美國社會學家 David Brooks 提出這個新名詞的 2000 年,但一開始就跟美國的定義有些不同。巴黎人認為的 bobo 帶有比較濃的 「hipster」味(hipster 就是趕時髦的人),巴黎 bobo 倒底都愛做些什麼事呢?(對那些不屑 bobo 的巴黎人來說就是愛趕哪些時髦了!)

他們不喜歡去大家都去的商店、餐廳、電影院、劇場等
他們在意細節
他們思想新潮
他們喜歡新鮮的創意
他們在乎生態,吃有機食品
他們不愛奢侈品,喜歡特別或稀有的東西
他們喜歡自然原汁原味的東西
他們不愛追求時尚
他們過健康的生活
他們不會有種族歧視
他們接受同性戀,而且對他們很友善
男性 bobo 絕對不大男人
他們大部分喜歡左派但卻又不是那麼左派

但在法國很多藝術家都對都對這種生活方式提出批評,就像前面音樂影片裡的歌手 Renaud 做了那首叫「Les Bobos」的歌曲,其實是語氣充滿嘲諷。法國作家 François d’Epenoux 在他的書裡直接的標示這群人,最後還下了一個挺負面的結論:bobo 是巴黎的意見領袖,他們通常是廣告界、音樂界、電影界、或是記者,他們之所以成為意見領袖是因為他們的工作。
事實上他們是真正的布爾喬亞中產階級,但卻是仿冒的波西米亞!我在看了這些資料後終於瞭解,為什麼大多數巴黎人不願承認自己是 bobo,提到 bobo 也總是需要有那麼點故意的遲疑和必要的不屑態度!

但不可否認的,巴黎 bobo 愛去的地方,往往就是現在巴黎最新、最特別、或者說是最紅的地方。所以我在我筆記本右邊的貼貼上告訴大家幾個巴黎的 bobo ,來巴黎不要只是待在觀光客聚集的地方,到這些區看看,你才能感受到中文觀光指南很少提到的真實的巴黎人生活 。我們接下來也會陸續給大家這些區域的散步地圖和吃喝玩樂建議喔!


Bobo 的起源
2000 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David Brooks 的書「天堂裡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提出了一個新名詞 bobo,這個字是取 bourgeois(布爾喬亞)和 bohemian (波西米亞)這兩個字的開頭組成的,我們白話點說就是中產階級的波西米亞人。 

這個名詞是 1980 年代雅痞族(yuppies)的衍生。他認為那個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他們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因為資訊時代來臨,讓他們擁有高度的創造空間,也因為這樣快速累積財富,讓他們晉身中上階層。這些人混合了1960 年代理想主義和 1980 年代自利主義的特質,他們遵循主流社會的規則(說明白點是他們認同當時美國的資本社會主義的價值),他們可以花大錢買品質好的東西,但大都花在像是家具或生活用品這類非奢侈品的類別,他們同時對社會裡存在的不同觀點和不同族群的人有很高的接受度。Bobo 這個字後來變得很流行,也被時尚界高度使用,在 2005 年左右紐約上城很愛用 bobo chic (布波摩登)這個詞來代表最時髦的品味。

巴黎幾個 Bobo 區
早先巴黎的 bobo 大都住在 2, 3, 4, 9 這幾個區,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 bobo 住進 10, 11, 18, 19, 20 區地價不斷上揚的某些好區段,也因為這樣造就了巴黎這幾年來幾個新興的 bobo 區。他們喜歡買老舊的公寓、工坊、甚至是車庫改建成完全沒隔間、充滿工作室風格的住所。


瑪黑(Marais,第 34 區)
除了有無數時髦的餐廳、咖啡館、和同性戀酒吧之外,在小巷弄裡有很多服裝和家飾設計師的創意小店,是個購買和體驗 bobo 時髦趣味的好地區。這區的 bobo 外表比較 chic 而且也比較有姿態,而且瑪黑的南區,也就是最活絡的那個區塊對很多巴黎人來說已經被觀光人潮和很商業的連鎖品牌攻佔。所以想找到一些所謂巴黎人真的覺得特別而且有創意的 bobo 品牌或氣氛,得到瑪黑的北半邊才感受得到。

rue des Martyrs  區 )
這個區域跟 18 區的蒙馬特其實只隔著條大馬路,從地鐵 2 號線的 Anvers 出來往北邊去就是蒙馬特山腳下十分混雜的區。但往另一個方向,也就是西南方走就會進入另一個氛圍完全不同的區域,尤其以 rue des Martyrs 為中心的周圍。裡頭隱藏著很多老家具店、二手衣店、以及設計師的創意小店,很多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和創作歌手住在這一帶,是真正的巴黎人很愛的一個區域。因為這裡沒有太多觀光客的喧鬧和商業化的名店或高級餐廳,但倒是有不少充滿新式風格但不昂貴的小餐廳和酒吧。

聖馬丁運河(Canal Saint-Martin,第10區)
想感受道地的巴黎 bobo 氛圍一定要到這裡晃晃,尤其是星期天下午,運河的堤岸邊會看到很多巴黎人來這裡喝酒、聊天、野餐。在附近的 rue Beaurepaire rue de Lancry 兩條路上有很多很有創意的服裝店和書店。聖馬丁運河往下走到 19 區的堤岸有幾個時髦巴黎人會去的、有 DJ 駐場的的 Bar。這區的 bobo 外表樣貌樸實很多,看起來比較像尋常人,但他們骨子裡的生活態度像是崇尚自然、接納不同族群的人這些特質卻是道地的 bobo

巴士底(Bastille,第11區)
沿 Faubourg St-Antoine 這條大道兩旁是另一個 bobo 區。不同於瑪黑和聖馬丁運河的時髦人士和創意小店氣氛,這裡十年前開始有很多藝術家和設計師住進這裡,他們把原來工業用的建築改成很有味道的工作室。這區也有不少 bobo 很愛的懷舊事物,包括一些傳統手工修復老家具的工坊、幾個很不錯的 bistro 餐館、還有很棒的傳統市場,另外也有不少有趣的藝術和博物館空間。

Abbesses18區)
這裡是另一種風格的 bobo,這是蒙馬特(Montmarte)最時髦的區域,有很多小精品店、酒吧和小餐館散佈在迷人的坡道式巷弄裡,聚集在這裡的 bobo 通常帶點前衛邊緣風格。

Place Gambetta(第20區)
最近有個剛剛崛起的 bobo 區,就在 20 區美麗幽靜的拉謝斯神父墓園(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西北邊的 Place Gambetta 周圍(這個廣場也是 20 區市政廳所在),許多餐廳和酒吧把這裡的夜晚炒得很熱絡,很多熟門熟路的巴黎人說這裡才是真正的巴黎!




2010年4月15日

巴黎女人不時尚?


巴黎女人不時尚?

大部分台灣女人來到巴黎常常丟給我的一句話就是:不是時尚之都嗎?好像也穿的不怎樣!這「不怎樣」裡頭可是充滿屬於台灣女人對時髦的驕傲和偏執。我接下來要說的可能會得罪不少台灣女人,但如果今天把這文章標題改成「從巴黎女人穿衣方式看台灣女人穿衣迷」而不是「巴黎女人和台灣女人穿衣品味比較」,是不是大家比較能接受?但就當我只是純粹貢獻來巴黎觀察兩年的時尚筆記吧!而且畢竟巴黎女人是世界上公認會最有穿衣品味的族群啊!


不怎樣的穿衣哲學 V.S. 一定要怎樣的穿著態度

說到台灣女人穿衣的偏執,說穿了就是那種「一定要怎樣的」執著。一定要讓人家看得出自己有打扮,一定要搭配些什麼複雜的,像是層次一定要多,顏色也不能太少,或是配件不能單調的複雜。其實這樣的搭配習慣沒啥不好。某種程度大部分台灣女人的打扮脫離不了日式作風,而層次混搭救是箇中重要精神!只是大部分台灣女人對於搭配和自我風格這件事還不太熟練,所以一定要怎樣的結果常是「過度打扮」,身上披掛了一堆物件卻看不到「自己」。
這也難怪台灣女人普遍認為巴黎女人打扮真的沒什麼,因為走在巴黎街頭,尤其在冬天,望過去就是一片黑與灰,黑色的長外套、黑色的短外套、黑色的夾克,裡頭搭上灰色毛衣或白色 T 恤,甚至常常看到外黑內也黑再加上黑圍巾的搭配。然後就是長褲加高跟鞋或靴子,年輕人就來雙 Converse 球鞋。


不需要很明顯的品味 V.S. 一定要很明顯的時髦

經我這樣描述,巴黎女人的穿著真的好像很不怎樣。不過在單調的顏色單調的樣式之下我卻看到很多不經意或說是「很不明顯」的驚喜。巴黎女人很會選圍巾打圍巾,很會挑絲巾綁絲巾,所以雖是清一色的黑外套,卻被各種圍巾裹法披法裝點得極有味道。巴黎女人也不是不愛層次搭配,但簡單俐落,常常一進餐廳待她們脫下黑黑的外套,會不自主對她們只是清爽黑毛衣內搭灰色或白色 T 恤發出讚嘆。因為兩件單品的領圍線條通常互搭的恰到好處而精準,然後畫龍點睛的來個一條或兩條項鍊,有時則是單單一副顯眼的耳環。
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她們身上穿戴的不論是外套、圍巾、鞋子、項鍊或耳環,你很難看到清一色的同一種風格或流行,說得更明白點,你在巴黎女人身上看不出太明顯的「本季熱門單品」、「本季最in色彩」、或是「最紅搭配方式」。而且從老太太、上班女性、大學女生、到中學女生穿衣搭衣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十三、四歲小女生就穿長馬靴、緊身褲和合身大衣,六十歲老太太身上還是經常看到這身打扮。
這點台灣女人就大不相同,走在台北觀察街上女人穿著不出十分鐘,你就可以馬上掌握本季流行重點,台灣女人身上的時髦很明顯也很一致,因為我還印象深刻的記得剛離開台灣時,台北街頭的標準打扮是緊身褲搭短褲或短裙,到了巴黎我還曾苦思很久為何除了少數很年輕的街頭女孩會這樣打扮外,我很難看到這種應該是當季必要的流行現象。

看不到名牌 V.S. 要看到名牌

巴黎女人到底用不用名牌?答案是大部分人不太買名牌。這個「大部分」是相較於台灣女人穿戴名牌的比例。
我想台灣女人會覺得巴黎女人穿得不怎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巴黎一般女人並不會穿昂貴的衣服或拿昂貴的包包,尤其是不太穿奢華的鞋(我想有關鞋是因為在巴黎人喜歡走路,經常要走很多路搭很多地鐵,而且常常是充滿浪漫想像卻不適合任何奢華鞋品的石板路)。所以老實說,巴黎女人雖穿得有型但身上的衣服質感並不會太好,而且實用款式遠多於美麗虛幻的樣式,這點和台灣女人即使收入不怎樣也拼了老命要買名牌的狀況很不一樣是吧。
在這裡也不是看不到很多穿戴名牌的女人,但只限兩個地方:一是充滿中國和日本觀光客的春天百貨一帶,另一則是每年兩季巴黎時裝週各地服裝媒體出沒的地方。當然巴黎有錢人住的高級地段第 7 區和 16 區會不時看到帶著凱莉包在附近散步的有錢女人,但穿著仍就是十分低調。


我就是巴黎女人 = 我就是迷人的女人

安朵發現巴黎女人備受讚歎其實不是她們有多會穿衣服,而是巴黎女人那種「我就是巴黎女人」的態度。巴黎女人這種自信得不得了卻也優雅得讓人又愛又恨的態度,才是造就她們被封為「全世界最有品味」女人的原因吧!地鐵裡常常看到巴黎男人深情卻有點軟弱的討好頭抬得高高、美麗得很驕傲的巴黎女人。走在路上常會對那些蠻臉不在乎、眼中沒有別人、只專注在享受一根香煙、臉上充滿沉醉迷人表情的巴黎女人多看一眼。連之前在 Raspail 語言學校旁三明治店裡中年女店員的身上,我也嗅到一種冷酷卻吸引人的氣息。
或許巴黎女人即使穿起平價的 ZARAH&M 甚至是當地的便宜品牌 Etam 也如此有味道是因為她們相信自己是美麗、是有價值的,這點對普天下所有想變迷人的女人來說恐怕是最重要的,台灣女人也不例外吧!


2010年3月30日

取個法國名字


安朵今天跟大家聊法文名字怎麼取,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剛到巴黎時曾經發生在一個台灣男生身上有趣的事,讓安朵一直想跟大家討論這個話題……
這個人很好也是安朵好朋友的台灣男生,剛來巴黎時按著法國日曆取了個看起來唸起來都挺特別的名字「 Fernand」,我們也從來不覺得有何不妥。直到有天有個嫁給法國人的台灣朋友引見她老公和我們認識,回家後她已經 57 歲的法國老公忍不住告訴她,他今天聽到一個二十多歲的小男生名字卻叫「Fernand」時實在無法控制的想笑(當然他如同大部分的法國人一樣禮貌的忍住了!),因為他舅公就叫這個名字,也就是說這個台灣男生取了一個「很老」只有久遠年代以前的人會用的名字。
但我們這個台灣男生朋友倒是覺得無所謂,到現在還是開心的用這個名字。不過這個法文名字的小插曲引起安朵對法國名字大大的好奇,開始回想在台灣時周遭人用的法文名字,還拿去請教法國友人,那個名字很「老」,那個名字很「潮」。

太老派,取了會被笑的名字

安朵就先把幾個儘量不要取,取了一定會讓法國人心理暗自竊笑的名字列出來吧!挑出的這些名字是不少台灣人會取、而且還挺常見的。我們特地上網站查出取這些名字的法國人的平均年齡喔!
法國老女人的名字:
Yvonne (
伊芙)   平均年齡  88 
Madeleine (
瑪德蓮)   平均年齡85
Suzanne  (
蘇珊娜)   平均年齡 84
Renée (
芮娜)   平均年齡83
Simone (
西蒙)    平均年齡 79
Denise (
丹妮絲)   平均年齡78
Monique (
莫妮卡)   平均年齡64
法國老男人的名字:
Fernand (
費賀儂)    平均年齡 85
Marcel (
馬歇爾)    平均年齡 83
Maurice (
莫里斯)    平均年齡 81
Roger (
羅傑)   平均年齡 79
Robert (
羅伯)   平均年齡 77
Claude(
克勞德平均年齡 64

25
歲以下流行的法國名字
當然接下來你們一定會問,那現在法國年輕一代流行、也夠時髦的名字倒底是什麼 ?
1985-1995 年代因為美國的連續劇在法國大流行,所以那個年代出生的小孩很多會被取個流行的美國式名字,這些人現在大概是 15-25 歲這一代的年輕人。而且名字大都來自連續劇中的主角,像是男生的 Kevin(凱文)Anthony(安東尼)Jonathan(強納森),女生的 Cindy(辛蒂)Jennifer(珍妮佛) Jessica(潔西卡)
2000 年開始短短的名字變得很熱門,像是女生名 Léa 和男生名 Théo Léo。而且這個年代的父母也開始回頭用他們祖父祖母輩的名字替他們的小孩命名,像是男生的 Louis 和女生的 Mathilde(當然並不是所有祖父祖母輩的老名字都是流行的,有些老名字取了真的還是會被笑!)
有關短而新一代的名字最近在法國就發生一件有趣的事。「 Zoé 」這個名字是現在很流行、尤其是 20 歲以下年輕一代巴黎女生常會被取的名字,全法國有 3 萬個女生或小女孩取這個名字。法國汽車品牌雷諾(Renault)就計畫在 2010 年推出一款名為「 Zoé 」的電力汽車,結果引起一個 22 歲名字就叫做「 Zoé Renault 」」的女生抗議告上法庭(雷諾 Renault 就是她家族的姓),很多幫女兒取名為「 Zoé 」的法國人也開始加入抗議行列,這個案子目前判決結果還沒出來。

如果你不老也不年輕,該取怎樣的法國名字 ?
安朵和法國友人很貼心的顧及到年紀不上不下的你們,特別替大家整理了 1970-1990 出生、現在大約 20-40 歲巴黎人最常見的男女各十個名字 
男生及男人的名字
1. Nicolas
2.
Stéphane
3. David
4. Julien
5. Sébastien
6. Christophe
7.
Alexandre
8. Guillaume
9. Frédéric
10. Laurent
女生及女人的名字
1. Stéphanie
2.
Sophie
3. Nathalie
4. Sandrine
5. Céline
6. Isabelle
7. Caroline
8. Marie
9. Virginie
10. Julie

附註
如果你想幫你的小孩取個時髦的法文名字不妨參考巴黎人最喜歡幫他們 2000 年以後出生的小孩取的名字也就是10 歲以下巴黎小孩的熱門名字!(自己想來個很新式的法國名字也可以考慮這個名單!)
男生
Alexandre
Thomas
Antoine
Louis
Arthur
Maxime
Gabriel
Lucas
Victor
Nicolas
女生
Inès
Emma
Léa
Camille
Sarah
Marie
Chloé
Clara
Louise
Alice